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不是“必须弹”
,而是“想要弹”
。
中途他短暂停了一次,调整坐姿,又接着弹下去。
没有谁在听,也没有特定曲目,时间像突然从比赛节奏里被抽离,空出来了。
快结束的时候,他轻轻收住尾音,手指停在黑键边缘,没马上放下。
他没有去碰协奏曲的开头,而是从第一乐章中段练起。
那几小节是密集的琶音群,右手以第三六度为骨架飞旋,左手则不断重复和声基底,看似简单,实则消耗极大。
他知道自己之前的问题出在体力分配上。
越是焦躁,越容易提前虚掉。
他没有急着弹,而是先抬手空弹几遍,习惯性地模拟发力。
然后从左手开始拆练,降E和B的支撑点找得很清楚,力点压在掌根稍后的区域,让整个手臂向下沉。
再叠右手,缓慢地将琶音滚出,去听每一个音的起止清晰度。
他重复地弹这一段,速度逐渐加快,却始终克制着不上力。
练到第六遍,他停了一下。
右手虎口已经微微发紧,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腕,来回晃了晃指尖。
第一乐章的节奏张力是往前的,但不能崩。
这是他最近才体会到的:这不是练技术段,而是练“推进感”
。
一种由结构和情绪共同构成的流速感。
任何一点犹豫,都会打断那条线的完整性。
他重新坐下,再弹一次,从琶音直接衔接到过渡段的属音上,推到发展部前的那一组不协和和弦堆叠。
他轻轻咬住牙关,眼神往下盯着琴键,但意识却在听内心的节拍线。
左手略略放慢一点,让右手的旋律提前半拍进入,像抢拍,又像自语。
那一次,他顺到了下行终止和弦的位置,声音在空气中停了一下。
他拉开谱包,取出录音笔。
那里面有他早些时候整理的几个版本,都是肖邦e小调协奏曲的不同实况。
捷克的、意大利的,还有一个二十年前的波兰旧录音,音质粗糙,但气息饱满。
他挑了一个版本,插上耳机,调到第一乐章开头。
调性进入前那段弦乐铺陈像水波缓缓展开,他闭着眼听,不弹琴,只是坐在琴凳上,轻轻呼吸,像在舞台上的聚光灯下等待信号落下。
那几秒他甚至不自觉挺直了背脊,脑中画出整个音乐厅的空间感,观众席的形状,灯光的角度,耳朵里是弦乐一波波推开的气流,柔和却有重量??
然后他才落下第一组和弦,试着与录音对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