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胥溪漕道的粮船刚通,第一艘运粮船正缓缓驶向苏州,船工们敲着船板唱着漕帮号子,岸边的百姓挥着锄头欢呼——张老汉牵着孙子,手里捧着刚领的麦粒,笑着对沈策喊:“沈大人,这下俺们再也不用怕断粮了!”
沈策勒住马,望着粮船泛起的水波,心里却没松劲——浙江巡抚的急信还揣在怀里,“杭甬漕道冲垮、宁波百姓断粮两天”
的字句像根刺,提醒他江南粮运不能断,宁波百姓还在等粮。
“胡二,江南的事就交给你。”
沈策翻身下马,把胥溪漕道的后续细则递过去,“一是盯牢堤坝,每天派漕帮兄弟查裂缝,下雨前铺油布防冲刷;二是把我写的《江南漕道修复奏疏》快马送京,跟康熙爷说清杭甬灾情,我修完杭甬就立刻回京议粮政;三是苏州赈灾点再留十日,等宁波粮运通了再撤,别让百姓空等。”
胡二接过细则,又把一袋炒黄豆塞进沈策手里:“大人,路上饿了吃,浙江雨多,您多穿件衣服!”
沈策带着两名亲兵,快马往浙江赶。
途经嘉兴时,雨又下了起来,路边的稻田积满了水,几个农夫正扛着锄头排水;进绍兴地界时,远远就看见逃荒的百姓——有的背着破麻袋,有的抱着生病的孩子,裤脚沾满泥浆。
“大人,俺们从宁波来,漕道断了,粮运不过来,俺家娃三天没吃饱了……”
一个妇人拦住马,声音里满是哭腔。
沈策赶紧掏出麦饼,递给孩子:“大嫂,别慌,我就是去修杭甬漕道的,很快就有粮了。”
赶到杭甬漕道时,日头己偏西。
眼前的景象比胥溪更糟——漕道堤坝垮了近三十丈,浑浊的泥水裹着树枝、碎石,在漕道里积成了泥滩;三艘粮船陷在泥里,船底被碎石刮破,麦粒顺着裂缝漏出来,泡在泥水里;浙江巡抚方大人正带着衙役用竹筐舀水,官服下摆全是泥,见沈策来,赶紧迎上来:“沈大人,您可来了!
宁波官仓只剩三千石粮,昨天发粮时,百姓排了三里长队,有的老人没抢到粮,当场就哭了……”
沈策跟着方大人走到垮塌的堤坝边,蹲下身子摸了摸泥浆——泥层厚达西尺,底下还藏着碎石,清淤比胥溪更难。
“得用‘石笼补坝’的法子。”
沈策指着不远处的竹林,“浙江多竹多石,让百姓编竹筐,装满石头当‘石笼’,堆在垮塌处当基础,比单纯的木石更抗冲;清淤得找渔民帮忙,他们熟水性,能摸准泥下的碎石位置,省得挖坏粮船。”
方大人立刻安排:让人去周边村庄召集篾匠、渔民,调来了五十担竹料、两百石碎石;沈策则让人去绍兴调应急粮,在杭甬漕道边设了两个赈灾点,用小船把粮运到宁波近郊,再让百姓用扁担挑回去——“先解燃眉之急,修漕道的同时,不能让百姓饿肚子。”
第二天一早,杭甬漕道边就热闹起来——渔民们划着小渔船,手里拿着长杆,探着泥下的碎石,喊着“这里有石!
绕着挖!”
;篾匠们坐在竹林边,飞快地编着竹筐,竹丝在手里翻飞,没一会儿就编好一个;百姓们扛着碎石,往竹筐里装,有的还推着独轮车运石笼,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歇着。
一个叫阿福的少年,才十二岁,也跟着父亲来装碎石,小手被竹筐磨得发红,却还是使劲往筐里搬石头:“沈大人,俺想快点修好漕道,让宁波的弟弟妹妹有粮吃!”
沈策蹲下来,帮他擦了擦脸上的泥:“阿福真乖,累了就去赈灾点喝碗热粥,别硬撑。”
清淤到第三天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刚堆好的石笼被雨水冲得有些松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