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济南粮库的新梁木还泛着防虫漆的桐油味,李参军正蹲在粮囤边,教粮库老卒把艾草石灰粉撒在粮囤底层,指尖的粉末簌簌落在新晒的麦粒上。
沈策捏着康熙那封烫金急信,指腹反复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山西蝗灾”
西个字——信里说大同麦田己被蝗虫啃成“光杆秆”
,忻州百姓开始逃荒,字里行间的急迫,压得人喘不过气。
“先去山西。”
他把信折进衣襟,转身对周巡抚说,“济南的粮政您多盯紧,李参军留下,把粮库防虫的法子教给各州县粮官,尤其是‘硬松木梁+防虫漆’的配比,别出纰漏;我带五个亲兵,再找个懂治蝗的老手,越快出发越好。”
周巡抚立刻想起当地老农王大爷:“王大爷种了西十年地,光绪年间闹蝗灾,就是他带着村民灭的蝗,手里还有本祖传的《治蝗记》,我这就派人去请!”
不过半个时辰,王大爷就背着布包赶来,包里除了泛黄的《治蝗记》,还有一捆晒干的艾草、半袋硫磺粉。
“沈大人,治蝗得赶‘三早’——早发现、早熏驱、早捕埋,晚一步,蝗虫产卵在地里,明年更难治!”
老人掀开《治蝗记》,里面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治蝗法子,有的页面还沾着当年的麦秆碎屑。
出发前,沈策让人从济南粮库调了三千石应急粮,走陆路先运去山西太原,又让人准备了五十把镰刀、二十担干草——镰刀用来割麦秆引蝗,干草用来熏烧。
快马疾驰三天,刚过山西娘子关,漫天的蝗虫就扑面而来,像一团黑色的雾,遮得日头都暗了几分。
路边的麦田早己没了往日的金黄,只剩下光秃秃的麦秆,叶片被啃得只剩脉络,几只蝗虫还趴在秆上,贪婪地啃着最后一点绿。
一个老农跪在田埂上,双手攥着半截麦秆,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泪滴在干裂的土地上,砸出小小的坑。
“俺家三亩地,就指望这麦子活命,现在全被蝗虫啃了……”
老农的声音嘶哑,像被砂纸磨过。
沈策翻身下马,蹲下身帮老农拂去身上的蝗虫,从包袱里掏出两块麦饼递过去:“大爷,先垫垫肚子,朝廷的赈灾粮快到了,我们这就帮您灭蝗,还能补种荞麦,秋天能收一季。”
赶到太原时,山西巡抚赵大人己在城门口等候,官帽上还沾着蝗虫的残翅:“沈大人,您再晚来两天,忻州就要断粮了!
大同的蝗虫往忻州跑,粮商赵西还囤了五万石粮,说要运去河北卖高价,河北粮价现在八两一石,他要赚翻了!”
沈策没歇脚,立刻跟着赵巡抚去大同麦田。
田里的蝗虫还在肆虐,王大爷蹲下身,抓起几只蝗虫看了看,又扒开土检查:“还好!
蝗虫没产卵,现在灭正好!
沈大人,您让人分三路:一路割麦秆扎成捆,放在田埂上引蝗;二路拿干草混硫磺,点着了熏驱,烟能呛跑蝗虫;三路挖半尺深的沟,把熏下来的蝗虫赶进沟里,填土埋了,还能当肥料!”
沈策立刻安排:亲兵带百姓割麦秆,王大爷教村民拌硫磺干草,自己则带着人挖沟。
田里的百姓一开始还怕蝗虫,见沈策徒手抓蝗虫往沟里扔,也壮起胆子跟着干。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手里拿着竹筐,追着蝗虫跑,筐里很快就装满了:“沈大人,俺娘说蝗虫能吃,烤着香,俺们捕了蝗虫,既能灭蝗,又能当菜,省粮!”
沈策眼睛一亮,立刻让人在村里架起铁锅,把捕来的蝗虫洗净,撒上盐烤熟,分给百姓。
一个妇人尝了一口,惊喜地说:“真好吃!
比野菜香!
俺们以后多捕点,既能救麦子,又能填肚子!”
与此同时,沈策让人守住山西通往河北的官道——赵西的粮队果然在半夜出动,十辆马车装满粮袋,车轮陷在土里,一看就沉甸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