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这些红毛番和归顺红毛番的夷人,虽然接受了大明的统治,但他们还崇信天主教,凝聚力极强,派去铜章镇的县官书吏,不能持平办案,遇有涉教案件,一味偏袒教民,责惩良民,敷衍了事,教民气焰益张。
按王谦的说法,殷宗信到地方后,暴乱汉民哭诉:地方书吏主官,但凭教民一诉,或教士一言,即签传票,纵役勒索,至案后,又不分曲直,往往抑制良民,希图易结。
就是为了减少麻烦,不分是非曲直黑白,谁好欺负就欺负谁,生怕结案完了,被这些紧密团结的教民给冲击衙门,故此十分的偏袒,才有了这次的叛乱。
不暴乱不行,不反抗,教民们就真的要抢他们的粮、烧他们的房、杀他们的家人、抢他们的婆娘。
吕宋地面也没有为自己过错遮掩的意思,把这次铜章镇汉民暴乱,定性为了官逼民反。
而殷宗信到地之后,将铜章镇主官书吏,全都吊死了,立刻就把暴乱平息了。
殷宗信当然可以这么做,因为吕宋地面,除了总督府官员是朝廷任命外,其余都是殷正茂、殷宗信父子任命,算是殷正茂的家臣。
这种局面,会慢慢改变,大明会从任命总督、任命巡抚,到任命各地方流官。
殷宗信不仅惩戒了地方的主官书吏,还开始讨伐这帮教民,宣布这帮教民为教匪,为期六个月左右,反正南洋水师也到了密雁港,有人给他兜底,打输了再来打就是。
殷宗信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的合理,教匪窃据矿场,这次六个月的行动是剿匪。
殷宗信到了铜章镇,才发现了情况比他想的还要糟糕。
万历九年大明地师堪舆发现的矿脉,已经被这些教匪所彻底占据。
而铜章镇主官,为了不让总督府怪罪,采用了类似包税制的承包制,每年交齐多少斤赤铜,就沆瀣一气、蛇鼠一窝的遮掩,不让总督府知晓,对待汉民,如同奴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殷宗信打算每年都巡视一圈十二铜镇,以防止这种欺上瞒下的事情发生。
“朝中非议不断。”
朱翊钧哭笑不得的看着面前的另外一堆奏疏。
赢了一句话,输了两本书的传统剧情,再次上演了起来,赢的时候,只有一句:上遣国姓正茂赴吕宋,大治。
这还没输,就是汉民受不了欺压,暴起发难,出现了一点点动乱,朝中上到内阁,下到百官,都在参与反思。
有从制度建设角度去考量,一出事儿,想起巡查了,早干什么去了?这么简单的解决办法,现在能想得到,以前想不到?
又从王化角度去考量,认为朝廷对吕宋有些过于漫不经心了,并没有建立有效统治,这是朝廷的错;
还有的从殷正茂过于仁厚这个角度去考量,认为殷正茂的仁厚政策,过于相信派遣官吏,允许红毛番和夷人继续繁衍生息,活到现在,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视角很多,奏疏也很多,总结来就是一句话,如何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
这也没办法,大明是完全的绩效赢学,赢是理所当然的,输是无法接受的,恨不得追溯祖宗十八代,寻找为何会输,避免下次再输。
“说来说去,就是没顾得上而已。”
李佑恭亲自去过吕宋很多次,他其实更加了解,这件事为何会发生,就是顾不上。
吕宋总督府是新辟之地,和收复绥远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的建立。
纠错机制这种在大明士大夫眼里,就该天然存在的东西,其实是政治成熟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果实。
以前总督府的主要精力,都在剿灭遗毒、建立统治之上,出现点问题,实属正常。
“这一点,你和王谦的看法是一致的。”
朱翊钧笑着说道。
王谦真的在吕宋当巡抚,他总结这次的官逼民反,汉民暴乱的原因,也是纠错机制未能建立,倒不是说殷正茂不懂,而是顾不上。
“不过把这个黎牙实给朕抓进黄浦江镇抚司,关二十…关十天吧!”
朱翊钧单独把黎牙实挑了出来。
黎牙实的奏疏里,嘲笑大明士大夫们没见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