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6
故事很简单:叶公告诉孔子,自己的故乡楚国有位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发他,这是合乎道德的。
孔子却说,我们家乡的风俗不同,如果有类似的事情,父亲帮儿子隐瞒,儿子帮父亲隐瞒,这才是道德。
这就叫作“父子相隐”
27。
在西汉的司法实践中,这种亲人之间的相互容隐而不是相互举报被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儿子告发父亲犯罪,不仅不会被看作“大义灭亲”
,还会被认为是违背道德底线的恶行而被处死。
汉宣帝在位时期曾下诏,把这个原则说得明明白白: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28
意思很感人:父子、夫妇之情都是天性,要彼此诚爱,虽死不渝。
因此,如果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要追究包庇者的责任;倒过来,长辈包庇晚辈也是如此,除非罪犯是“殊死”
的大罪比如谋反之类,但这也需要请示中央司法部门定夺。
从孔子所主张的“父子相隐”
观念过渡到“亲亲相隐”
的司法实践,在西汉已经是朝野共识,违背这个原则会被看作不道德的。
无独有偶,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个叫作游叙弗伦(Euthyphro)的人,他的父亲无意间杀死了一个佣人,他就去城邦的法庭控告父亲。
路遇苏格拉底,被截住聊了很久,聊的话题也很相似:你控告你父亲这件事虔敬吗?29
古希腊的事情这里就不深究了,总之“亲亲相隐”
是古代东西方都非常重视且态度相似的伦理难题。
王莽作为儒学中人,逼死儿子,岂不是违反了容隐的大原则?
这件事,亦当是孔休对王莽彻底幻灭的重要事件。
当然,王获是自杀的,并不是王莽将其送至司法部门。
换言之,是王莽严厉的人格促使了王获之死,这似乎并不违反“容隐”
原则。
进一步说,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也不是王莽“大义灭亲”
,而是父亲以“仁者爱人”
的儒家伦理迫使儿子羞愧自杀,是对亲人的道德救赎。
这就不是对儒学的违背,而是忠实的实践30。
在这种视野里,除了了解王莽的人,多数人不认为王莽是在沽名钓誉,而更加认为朝廷把王莽斥逐出长安是一桩冤案,以至于“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
。
31
王莽在新都国的三年,刘欣也已经完成独掌朝政的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