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李立军阴沉着脸,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写下了一封新的举报信。
信中,他不再攻击方案本身,而是将矛头指向了陈曦在指导施工时,“不经请示,擅自改动原有渠线设计”
,并“疑似利用封建时代的落后工艺,对抗现代化的水利建设”
,上升到了“路线问题”
的高度。
与此同时,陈曦收到了一排林卫东转来的口信,内容让他心头一紧:之前发现青铜牌和地下祭坛的省里工作组董主任,并未死心,最近又在暗中活动,似乎在搜集关于陈曦“背景”
的更多材料,尤其是他与那位海外通信的老教授之间,是否存在“不正当联系”
。
刚刚点燃的火焰,似乎正吸引着更多暗处的飞蛾,准备扑来。
第二十二章:沃土难耕
第一节:推广的壁垒
“沉排护坡”
在三连的成功,如同在一潭死水中投入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农场。
杨场长在干部大会上点名表扬,要求各连队学习“陈曦经验”
,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然而,理想很
iconicon-uniE0D5"
>
iconicon-uniE0D1"
>,现实却骨感。
当陈曦带着技术小组,满怀热情地奔赴其他连队时,迎接他们的并非都是张开双臂的欢迎。
在五连,那位资格老、脾气倔的吴连长,吧嗒着旱烟袋,围着陈曦刚指导铺设好的排垫转了两圈,用脚踢了踢,哼了一声:“玩意儿倒是新鲜。
可咱们连的劳力都扑在春耕备种上,哪有多余的人手去割芦苇、编这劳什子?误了农时,谁负责?”
在七连,连长倒是客气,话却更首接:“陈科长,不是我们不支持。
只是这法子……靠谱吗?三连那是特殊情况,瞎猫碰上死耗子。
我们这儿土质不一样,万一用了你的法子,渠没护住,反倒把水憋坏了旁边的苗,这损失算谁的?我们还是用老办法,心里踏实。”
第二节:观念的碰撞
阻力不仅来自基层,生产技术科内部也出现了杂音。
李立军虽不敢再明目张胆反对,却在私下散布言论:“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就算了。
全农场情况复杂,一个法子包打天下?太年轻,太理想化。”
甚至一首保持中立的钱工,也私下提醒陈曦:“小陈啊,你的技术我认可。
但搞推广,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懂人心。
各连队都有自个儿的小九九,怕担风险,怕增加负担。
你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急了点?”
陈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压力不是来自技术的艰深,而是来自人心的壁垒和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
他意识到,改造盐碱地不易,改造人们头脑中那片无形的“盐碱地”
,或许更难。
第三节:破局的智慧
面对僵局,陈曦没有硬碰硬,也没有气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