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只有杨汤敏不买账,这位男生是班里小头头,总带着几个跟班在课堂上起哄。
听说他父亲去了台湾,家里和学校都没人管束他,他眼神里总带着一股桀骜的野气。
幸好还有几个顶事的骨干。
大队委员王静华会悄悄把乱成一团的作业本理整齐,然后交给我。
中队主席姚慧萍总能帮我维持自习课的秩序,劳动委员王金财最是稳重——这位1946年出生的工人家庭子弟,比同班的同学成熟不少,后来“文革”
时成了“复课闹革命指挥部”
的总指挥,得了个“王复指”
的绰号。
改革开放后,分配到上钢五厂,倒也踏实肯干。
那次李裘蒂和顾莲莲闹得实在是太过分,我只好硬着头皮找校领导。
教导处副主任尹联波挟着教案走进教室时,原本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下来。
他没多废话,当场宣布让两人停课写检查,这才镇住了局面。
第二天一早,两个姑娘红着眼圈来道歉,还拉我去看她们编排的文艺节目,唱腔走调的《东方红》选段里,藏着她俩特有的狡黠与悔意。
从那以后,课堂纪律总算有了起色。
校方倒没过多责怪,反而主动承认“让新教师首接当班主任是决策失误”
,建议我多去纪律好的(6)班听课。
在(6)班听课取经的那段日子,我舒心多了。
回来之后,我教学生读毛泽东的《长征》,还凭着记忆唱了两种谱子——首到1964年大型史诗《东方红》上演,才知道那第三种更雄浑的旋律,藏着怎样磅礴的气魄。
这个班的学生后来出了不少人才:叶文宪成了大学教授,我的书架上还摆着他写的专著;麦美江先去了崇明,20世纪80年代在华东师大培训后,又回了六十一中学,成了带班主任的数学老师。
每次想起这些名字,总能听见当年教室里的读书声,混着秋日阳光穿过梧桐叶的沙沙响,在记忆里轻轻摇晃。
我是语文老师,如何给学生们上好语文课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