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於琛眼一瞪,“什么话,就这一般人还吃不到呢!
你吃不吃?不吃都给我吃。”
这是熗锅面啊!
得用油!
大明的食用油可是相当不便宜,一小罐芝麻油都得百枚铜钱的价格!
一斤芝麻油的价格,更是可以买三斤大米了!
可以说,在生传入中国之前,食用油一直都算是奢侈品,因为极难获取!
食用油在中国的歷史很悠久,周朝时就有记录,只不过那时只有用动物油脂提炼的油膏。
《周礼·天宫》中曾记载,八珍的製作需要用牛羊脂烹飪。
而那时连给人吃的粮食都少的可怜,更不用说用牛羊脂提炼的油膏,就算是贵族,也不是人人都能吃的上。
到了先秦时期,才逐渐开始驯化野猪,而野猪与家猪根本就是两个物种。
家猪肉多,且肉质鲜嫩,野猪肉少,肉质老而柴,皮肤如石头般坚硬,根本炼不出什么油。
南北朝后期,野猪驯化有了部分进展,猪油才开始逐渐普及,但依旧很少。
因此在先秦至明朝时期,人们吃的食用油普遍都是麻籽油、芝麻油,因芝麻是外部传入中原,也叫胡麻油。
芝麻油虽然香,但榨油率却极低,价格自然高昂,平民百姓根本吃不起,只有过年过节时才捨得做一两道用油烹飪的菜。
至於老祖宗们为什么不用出油率更高的大豆榨油。
那是因为古代的榨取方法过於老旧,榨油率同样低的可怜。
儘管豆油的记录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宋朝苏軾也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用豆油煎豆腐,和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
但到了明朝中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豆油的提取率也仅为“每石得油九斤。”
也就是一百二十斤大豆,能榨出九斤油。
由此可见,在明朝之前,大豆的出油率只会更低。
大豆在古代也是能活人性命的粮食,哪能如此糟蹋?
直到19世纪,中国油厂的技术得到升级,大豆的出油率才提升至12.5%。
19世纪末到20世纪引入浸出法,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到达20%-22%。
而这时候大豆已经不再是必须的主粮,且还有出油率更高的生,食用油的价格才逐渐降低。
虽然明朝的生產力是歷代之最,但於琛这一碗平平无奇的熗锅面,若放在普通百姓家里,可能一个月都吃不了一两次。
这丫头居然还不满意?
於琛当场就不惯著了,你爱吃吃,不爱吃一边去!
说著就要把面再端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