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比较文学最引以为傲的“比较”
方法,本质上是一套没有本体论支撑的“悬浮逻辑”
。
不像国别文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如中国古典文学以汉语典籍为核心,也不像文学理论有相对稳定的核心范畴如叙事学聚焦“叙事结构”
,美学聚焦“审美经验”
。
“
“比较”
本身只是一种操作手段,却被强行拔高为学科内核,导致理论成了“万能钥匙”
。
想谈影响就搬“传播学派”
,想谈平行就套“主题学”
,想谈跨文明就拽“后殖民理论”
。
扯么?
还有更扯的。
比如看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就硬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里的“自然感伤”
,说两者“都表达对生命的悲悯”
,却绝口不提黛玉的“葬花”
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物我相通”
哲学,以及封建家族女性的生存焦虑,而西方浪漫主义的“感伤”
源于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与个体精神的异化。
这根本是两片土壤里长出来的花,硬说“花香相似”
就是同源,纯属学术色盲。
更荒诞的是拿“数字”
“意象”
硬凑。
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
,就对比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说两者“都用自然意象抒情”
。
《西游记》有“七十二变”
,就关联《荷马史诗》的“变形神话”
,说“东西方都有超自然想象”
。
这种“抓壮丁式比较”
,跟说“苹果和月亮都是圆的,所以它们本质一样”
没区别,
用最表层的相似,掩盖最本质的差异,最后得出的结论连“废话文学”
都不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