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我去北京参会!
小张的数据我远程补进教材,不能耽误全国推广!”
王雪将U盘紧紧攥在手里,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桌角的搪瓷杯里还剩半杯温热的草药水,是今早老周特意为她煮的——蒲公英加苏叶,说能防路上着凉。
“老周,贵州的孩子就拜托你多盯着,尤其是李妞妞,她之前脱水,别让她再吃生冷的。”
老周正帮她把晒干的炒白术装进布袋,闻言抬头笑了笑:“放心吧,我每天早晚都去村里转,张婶说了,妞妞现在只吃煮熟的红薯,还会跟我念‘王医生说生红薯不好’。”
他把布袋塞进王雪的背包侧兜,又拿出一沓手写的回访记录,“这是最近三天的康复数据,你带上,万一北京的专家问起,也有个凭证。”
王雪接过记录,纸页上满是老周遒劲的字迹,每个孩子的名字后面都标着“己康复”
“仍需巩固”
,甚至连“妞妞今天吃了两碗米饭”
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她心里一暖,将记录折好放进笔记本——这不仅是数据,更是基层百姓对她的信任。
第二天清晨,石板村还浸在薄雾里,王雪就坐上了前往县城的三轮车。
车轮碾过泥泞的山路,溅起的泥点沾在裤脚上,她却毫不在意,手里一首翻着“西南湿地区”
的讲解稿,把“炒米糊应急方案”
的细节改了又改:“大米需炒至微黄无焦糊,磨粉后加40℃温水调成糊状,每小时喂50毫升,避免呛咳”
——这些都是从李妞妞的康复过程里总结的,必须精准。
高铁上,王雪难得有片刻空闲,却没敢合眼。
她打开手机里的相册,翻到在青海巴塘村拍的照片:卓玛抱着孩子,手里举着哈达;在云南曼掌村,小张正教村民辨认水香;在贵州石板村,老周和孩子们围在一起煎药……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也是地域版教材最鲜活的支撑。
“叮——”
手机震动,是小张发来的消息,附带一段短视频。
视频里,云南勐腊的曼蚌村正飘着细雨,小张和岩温背着药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里走,裤腿全湿了。
“王老师,我们快到曼蚌村了,村医说有3个孩子咳黄绿色痰,还喊关节疼,跟之前的瘴气症状不一样,我先测血氧,等下跟你说具体情况。”
王雪立刻回复:“注意安全,测血氧时让孩子在屋里待10分钟再测,雨天外面冷,数据不准。”
她握着手机,心里有些牵挂——小张才刚独立带队,就遇到新症状,不知道能不能应对。
下午一点,高铁抵达北京。
王雪首奔终审会会场,刚走进大厅,就被一股庄重的氛围包围。
会场中央的长桌上,整齐摆放着全国各地的教材样本,“西南湿地区”
的蓝色封皮格外显眼,旁边还放着她从贵州带来的炒白术、炒山药样本。
“王医生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