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她抬头问,村医立刻端着一个豁口的陶碗过来,药汤冒着热气,飘着淡淡的生姜香。
王雪用勺子舀了一点,放在嘴边尝了尝——温乎不烫,刚好适合孩子喝。
“阿姨喂你喝甜甜的药,喝了就不喘了,好不好?”
王雪轻声对格桑说,格桑眨了眨眼,慢慢张开嘴,妈妈赶紧接过勺子,一勺一勺地喂。
这次药没吐,半碗药喝完,格桑的呼吸明显平稳了些,甚至能小声说“渴”
了。
王雪松了口气,又教村医按足三里穴:“你看,膝盖下面3寸,胫骨外侧一指的位置,按的时候稍微用点力,有酸胀感就对了,每天按三次,每次5分钟,能帮孩子补脾胃,以后喂药就不容易吐了。”
村医认真地学着,手指在格桑的腿上找位置,一开始按偏了,王雪就握着他的手调整:“再往外一点,对,就是这里,你感觉到孩子腿轻轻抖了吗?这就对了。”
处理完格桑,王雪又去看其他西个孩子。
第二个帐篷里的卓嘎正抱着头哭,小脸通红,她妈妈说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喊头痛,像“有石头在里面砸”
。
王雪让卓嘎坐起来,用拇指轻轻按她的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之间往后一寸),又按百会穴(头顶正中间,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卓嘎乖,阿姨给你揉揉,揉完头就不疼了。”
她一边按一边跟村医说:“太阳穴按的时候要顺时针揉,力度别太大,不然孩子会疼;百会穴要轻轻按,这个穴位能安神,还能缓解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
按了没三分钟,卓嘎的哭声就小了,最后靠在妈妈怀里,小声说“不疼了”
。
王雪又让张专家按新配方煎药:“加0.5g薄荷,薄荷要在出锅前5分钟放,它能疏风清热,孩子的头痛会好得更快,记住别煮太久,不然薄荷的香味散了,药效就没了。”
下午西点多,五个孩子的情况都稳定了:格桑的血氧升到92%,能坐起来吃小半碗糌粑;卓嘎不头痛了,还跟着妈妈去帐篷外堆小雪人;剩下的三个孩子也都退了热,血氧都在93%以上。
张专家拿着记录册,笑得合不拢嘴:“之前我总觉得理论最重要,现在才知道,你这些‘接地气’的实操方法,比书本上的管用多了!
刚才村医还跟我说,以后遇到高原反应的孩子,就按你教的来,再也不用慌了。”
王雪刚想跟张专家商量接下来的防控计划,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卓玛发来的视频。
画面里,卓玛站在一个藏族村落的土房前,手里拿着那个蓝色笔记本:“王医生,我排查完第一个村了,有个叫洛桑的孩子口唇有点紫,血氧91%,我给他喂了玉米须水,现在血氧升到93%了,你看他现在多精神!”
镜头转向旁边的小男孩,洛桑正拿着一个小皮球,笑着往卓玛怀里扑,一点都看不出之前的异常。
“太好了!”
王雪笑着说,“你记得明天再去回访一次,看看洛桑的血氧有没有降,要是稳定在95%以上,就没事了。”
卓玛点点头,又说:“下一个村有点远,我得骑马过去,大概要三个小时,等我排查完再跟你说。”
挂了卓玛的电话,王雪刚想喝口热茶,国家卫健委的李司长发来一条紧急通知,还附了一张病例照片:“新疆南部和田村出现8例儿童流感伴腹泻,孩子多是维吾尔族,平时常吃馕和羊肉,腹泻时还喊‘肚子胀得像鼓’,村医说用了普通止泻药不管用,需要你去支援。
另外,西藏还有3个偏远村落没覆盖高原反应防控,张专家一个人可能忙不过来,你看看怎么安排?”
王雪看着通知里的照片——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趴在炕上,肚子鼓鼓的,妈妈正用手轻轻揉着,孩子的脸上满是痛苦。
她心里清楚,维吾尔族孩子常吃的馕是死面的,羊肉又偏油腻,腹泻时容易积滞在肠胃里,导致腹胀更严重,普通止泻药只止泻不治胀,必须调整配方,加能消食导滞的药材,比如炒麦芽、鸡内金,不然孩子会越拉越虚。
可西藏那3个偏远村落也不能耽误,那些村落海拔更高,高原反应更严重,张专家虽然懂理论,但遇到“高原反应合并呕吐”
“肺水肿合并腹胀”
这类复杂情况,还是需要有人在旁边搭把手。
她抬头看了看外面的雪,又低头看了看手机里和田村孩子的照片——一边是急需调整配方的腹泻儿童,一边是需要完善防控的高原村落,该怎么选?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
】A.留西藏完覆盖,新疆支援托赵医生B.赴新疆救腹泻童,西藏覆盖托张专家——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