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沈文捏着赵大人递来的交流会文书,指尖在“全省农技推广”
几个字上反复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
目光越过文书,能看到村外育种田里刚冒头的嫩绿麦苗——那是他和村民们用半个月时间选种、催芽的成果,正处在最需要细心照料的试种初期。
要是自己去省城,万一麦苗出了病虫害,或是遇到其他问题,村里没人能及时应对。
“沈小哥,你看这麦苗多精神,有我和张师傅盯着,出不了岔子!”
李伯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蹲在田埂上拨了拨麦苗,又指了指旁边的记录板,“我每天都按你教的,记着浇水次数、麦苗高度,晚上还会去田边转两圈,保证没人敢来捣乱。”
王小二也凑过来,拍了拍腰间的柴刀:“上次张万霖的人来闹,咱们都能把他们赶跑,现在周地主老实了,更没人敢动田里的东西!
你就放心去省城,等你把好消息带回来,咱们的麦种说不定就能种遍全省了!”
村民们七嘴八舌的保证,像一股暖流涌进沈文心里。
他低头看了看文书,又望了望满眼期待的村民,终于下定决心:“好!
我去参会!
一定把咱们的农技方法讲清楚,让更多农户知道,不用靠花钱买高价种、高价肥,靠实干也能多收粮!”
出发去省城的前一天,沈文忙到深夜。
他把农技笔记重新梳理了一遍,在“堆肥配比”
“草木灰拌种比例”
等关键处用红笔标注;又把选好的改良麦种、粟米种分装成几十个小布袋,每个袋子上都缝了块红布条,写着“试种3号”
“耐涝粟种”
等字样,方便在交流会上展示;最后,他还画了张改良犁的详细图纸,标注了犁头弧度、犁杆长度的具体尺寸,生怕别人看不清楚。
第二天一早,王婶特意蒸了两锅白面馒头,裹在油纸里塞进沈文的布包:“路上饿了吃,别省着。
到了省城,好好说话,让人家知道咱们村的沈小哥有真本事!”
沈文接过布包,谢过王婶,跟着赵大人的随从老周,踏上了去省城的路。
从县城到省城有两百多里路,两人靠步行加搭顺路的骡车,走了整整三天。
沿途经过不少村子,沈文没闲着——看到有农户的麦田里麦苗枯黄,他就停下来,蹲在田边查看土壤,教农户用草木灰拌种杀菌,还留下一小袋自己带的麦种,让他们试种;遇到有村民抱怨耕地累,他就拿出改良犁的图纸,跟村里的木匠比划怎么改犁,说“这样拉犁能省三成劲”
。
老周看在眼里,忍不住感叹:“沈小哥,你这走到哪就帮到哪,难怪村里人像信菩萨似的信你。”
沈文笑了笑:“都是农户,知道种地不容易。
能多帮一个是一个。”
赶到省城时,交流会的会场己经布置妥当——设在省农政司旁边的大院子里,搭了个高台上,台下摆着几十张桌子,桌上放着各地带来的种子、农具。
沈文跟着老周到报到处登记,刚报上“首隶某村佃农沈文”
的身份,旁边就传来一阵窃笑。
“佃农也来参会?怕是连字都认不全吧?”
一个穿着宝蓝色绸缎长袍的乡绅,手里摇着折扇,撇着嘴对身边的人说,“我看他背的布包,里面说不定装的是干粮,来混口吃的。”
沈文没理会,接过登记官递来的牌子,找了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把带来的种子、笔记、图纸一一摆好。
周围的人要么三三两两聊着天,要么拿着精致的农具互相炫耀,没人过来跟他搭话,他却毫不在意,低头翻看笔记,在心里默念着要讲的内容。
没过多久,交流会正式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