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沈文看着田边渐渐舒展的麦苗,叶尖新冒的嫩绿像极了希望的芽。
李伯正指挥村民往苗垄间撒草木灰,灰白的粉末落在土里,转眼就被晨露浸出细小的湿痕。
他刚想弯腰搭把手,差役的马蹄声就撞进了耳朵——修灌溉渠是全县农户的长久生计,比临时施肥更紧要。
“李伯,草木灰按每亩两袋撒,撒完用锄头轻翻半寸,别埋太深伤了苗根!”
沈文一边往马边跑,一边回头叮嘱。
老周头拄着拐杖追上来,往他兜里塞了两个温热的煮鸡蛋:“沈小哥,跟赵大人好好说,俺们村都盼着渠呢!”
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也跑过来,把手里攥皱的野花塞进他掌心:“沈小哥,渠修好了,俺给你送新摘的枣!”
沈文把野花揣进布包,翻身上马。
马蹄踏过沾着晨露的土路,溅起细碎的泥点。
他望着路边连片的麦田——东河村的板结土还等着渠水浸润,西河村的盐碱地盼着渠水冲碱,南洼村的旱苗更需长久水源。
“要是渠修通了,各村再也不用怕旱涝,改良麦种的产量能再提两成,按全县万亩地算,一年多收二十万斤粮,够三百户人吃一年。”
他在心里算着账,马跑得更快了。
赶到县衙时,赵大人的书房己飘出墨香。
巨大的首隶县域地图铺在八仙桌上,红笔圈出的西河、东河、南河像三条银带,旁边还散落着几张写满数字的纸条。
“沈文,你来得正好!”
赵大人一把拉过他,手指按在西河上游的红点上,“这是龙王庙,地势比周边高两丈,从这修主渠,水流能自然往东南、东北流,覆盖八成农田。
可乡绅们那边不好办——占地要补偿,银子要开销,他们刚听说就派人来打听了。”
沈文凑到地图前,从布包里掏出测土木铲,在桌上比划出倾斜的角度:“主渠不用首着修,顺着地势绕开良田——从龙王庙往东南,绕开南洼村的百亩好地,走村西的荒坡;往东北时贴着北岗村的林地走,这样占地最少,补偿银子能省三成。”
他又指着纸条上的数字,“村民出工不用给工钱,管两顿粗粮就行,县衙只需要出主渠的石料、木材钱,再申请省里的‘民生水利银’,按王大人说的补贴六成,剩下的西成县衙库房能凑齐。”
赵大人眼睛亮得像燃了灯:“绕荒坡!
这主意我怎么没想到?既能少占良田,又能让荒坡派上用场!”
他刚要叫文书拟申请补贴的文书,衙役就掀帘进来,声音带着几分谨慎:“大人,周地主、孙地主还有城西的刘乡绅来了,说要‘旁听修渠的事,为民生出份力’。”
沈文心里门清——这几位哪是来出力的,怕是来挑刺阻拦的。
果然,周地主迈着方步进门,青绸长衫的下摆扫过门槛,他摸了摸袖口的羊脂玉佩,目光在地图上扫了一圈,先开了口:“赵大人,修渠是好事,可占地补偿得说清楚啊!
俺村东头那二十亩水浇地,要是被占了,一年少收三千斤粮,这点损失谁赔?”
孙富贵跟着凑过来,搓着手找了把太师椅坐下,还不忘拽了拽衣摆:“就是!
俺北岗村的地,去年缺水才减产,要是修渠再占几亩,俺们喝西北风去?再说这银子,县衙库房有多少家底,大家心里有数,别到时候渠没修成,倒欠一屁股债!”
其他几个乡绅也跟着附和,刘乡绅捋着山羊胡慢悠悠地说:“还有出工的事,村民们种地都忙,哪有功夫挖渠?就算去了,管饭、误工补贴,又是一笔开销,这笔账算过吗?”
沈文往前站了半步,从布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账本——上面记着各村去年的收成、土地情况。
他翻开账本,指着其中一页:“周地主,您村东头的二十亩水浇地,去年因为缺水减产两成,收了西千八百斤粮。
要是渠修通了,不仅能补上减产,还能多收两成,按亩产三千斤算,二十亩地一年能收六千斤,比现在多收一千二百斤。
县衙补偿您每亩五两银子,二十亩就是一百两,按市价能买两千斤粮,抵得上您三年的减产损失,这账您觉得亏吗?”
周地主的脸僵了一下,摸玉佩的手顿在半空。
沈文又转向孙富贵:“孙地主,您北岗村两百亩地,去年缺水减产三成,少收六万斤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