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渠修通后,每亩能多收六百斤,两百亩就是十二万斤,抵得上两年的减产。
您说占地亏,可多收的粮早就把亏空补回来了,还能赚更多,这不是划算买卖吗?”
孙富贵搓手的动作停了,嘴角动了动没说出话。
刘乡绅还想开口,沈文己转向他:“刘乡绅说村民出工的事,您可能不知道——南洼村村民听说要修渠,昨天就来问‘啥时候开工,俺们免费出工’,为啥?因为他们去年差点旱死苗,知道渠是救命的。
县衙管两顿粗粮,对村民来说,能换长久的水源,比啥都强。
再说,出工的村民,今年秋收时县衙还能免半成粮税,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又拿起桌上的水闸图纸,展开在乡绅们面前:“大家担心渠水倒灌,您看——龙王庙主渠口会建石闸,闸高六尺,比往年最高水位还高两尺,涝时关闸挡水;主渠两侧挖三尺宽的排水沟,比主渠低半尺,多余的水顺着沟流回河里,绝不会淹田。
昨天我跟水利工匠去勘察,工匠说这石闸用黏土掺碎石砌,能防渗水,用几十年都没问题。”
乡绅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再敢反驳——沈文说的不是空话,是带着数字、带着图纸、带着实地勘察的实在话。
周地主摸了摸玉佩,讪讪地说:“既然沈小哥都算清楚了,那俺们也没意见,就是……占地补偿得按时给。”
“补偿银子开工前先付一半,完工后付另一半,县衙立字据!”
赵大人拍了桌,语气斩钉截铁,“三天后召开全县村长、乡绅大会,正式公布修渠方案,申请省里补贴的文书,今天就递!”
乡绅们见赵大人拍了板,只能拱拱手,灰溜溜地走了。
沈文看着他们的背影,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周地主向来不肯吃亏,绝不会这么轻易罢休。
赵大人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递过一杯热茶:“他们肯定会搞小动作,你得多留意各村的动静,尤其是南洼、北岗这些离主渠近的村。”
“我下午就去西河上游再勘察一遍,确定水闸的地基和排水沟的坡度,顺便跟沿途的农户说说话,让大家心里有底。”
沈文接过茶,喝了一口暖到心里。
下午的太阳有些烈,沈文跟着水利工匠老陈往龙王庙走。
老陈背着测坡度的麻绳,边走边用脚踢地上的土:“这里的土是黏土,建水闸时得掺些碎石和石灰,不然水一泡就裂。”
沈文蹲在河边,摸起一把土搓碎:“掺多少合适?”
“三成碎石、一成石灰,跟黏土拌匀,晒干后比石头还硬。”
老陈说着,掏出绳子,一头拴在树上,一头拉到河边,用木尺量了量:“坡度正好,主渠按这个坡度挖,水流通畅还不冲堤。”
沿途遇到砍柴的农户王二,王二扛着柴捆停在路边:“沈小哥,这是要修渠吗?要是有渠,俺家那三亩地再也不用挑三里地的水浇了!”
沈文笑着点头:“再过几天就开工,到时候还得请你出把力。”
“俺肯定来!
别说管饭,不给饭俺也来!”
王二的声音亮得像铜铃。
勘察完回到县衙时,天己经擦黑。
沈文刚要提笔整理勘察记录,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小二跌跌撞撞跑进来,鞋上的泥溅了一地,手里的镰刀掉在地上“哐当”
响:“沈小哥,不好了!
周地主……周地主带了个账房先生去南洼村,跟村民说‘出工一天才抵两个馒头,不如去镇上做工赚铜板’,还说‘补偿银子是县衙画的饼,不一定能拿到’,老周头跟他们吵起来了,好多村民都开始犹豫了!”
沈文心里“咯噔”
一下——南洼村是主渠必经之地,要是村民被煽动不肯出工,主渠进度肯定要拖慢,甚至可能让其他村也跟着动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