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张乡绅非要留他们吃晚饭,沈文却惦记着西坡村的麦场,婉拒后带着李西等人往回赶。
刚到西坡村麦场,就听到一阵笑声——张家的张老大正帮李家的李老三搬麦袋,两人肩膀挨着肩膀,之前的争执早没了踪影。
李伯坐在麦场边的老槐树下,手里端着茶壶,见沈文回来,笑着招手:“你看,俺一提去年修渠的事,张老大就红了脸,说不该跟老邻居争;李老三也不好意思,主动说上午让张家晒东边,下午他再晒,两家还约着明天一起割麦呢!”
张老大看到沈文,放下麦袋走过来,挠了挠头:“沈小哥,俺之前太糊涂了,为了块晒麦的地跟老邻居吵,多亏李伯提醒,俺才想起去年修渠时,老李家帮俺家补堤到半夜,俺不该忘恩!”
李老三也跟着点头:“是俺也不对,不该揪着去年的事不放,以后俺们两家互相帮衬,啥难事都不算事!”
沈文看着两人坦诚的样子,心里松了口气,跟着一起把路边的麦堆挪到麦场中间,确保夜里下雨不会被淹。
接下来的几天,沈文几乎天天泡在麦场和田间。
扬场那天,他站在麦场上风处,手里握着木锨,把晒干的麦粒往空中一扬,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划出一道弧线,碎麦秆和麦芒被风吹到下风向,落在铺好的布上,最后被扫到一边,留下干净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的麦粒。
李西力气大,负责把扬好的麦粒装袋,他弯腰抱起麦粒,往麻袋里倒,动作麻利,没一会儿就装满了一袋,扛着往粮仓走,麻袋压得他肩膀微微下沉,却走得稳稳的。
李伯则坐在粮仓门口的小桌旁,手里拿着账本和算盘,谁家收了多少麦,装了多少袋,都一笔一笔记下来,算完一笔就用朱砂在旁边画个小圈,账本上的字迹工整清晰。
王婶和妇女们则负责捡散落的麦粒,她们蹲在麦场边,手里拿着小笤帚和簸箕,把角落里的麦粒扫起来,倒进大袋里,一点都不浪费:“一粒麦也是辛苦种出来的,可不能扔了!”
这天中午,大家正忙着把最后一批麦粒装仓,远处传来马蹄声——县衙的差役骑着马赶来,马背上挂着个牛皮公文袋,看到沈文,立刻翻身下马,从袋里掏出一封公文,递了过来:“沈小哥,赵大人让俺给你送这个,说是急事!”
沈文接过公文,只见封皮上写着“南洼村支渠勘测令”
,打开一看,里面说县里要从主渠修一条新支渠到南洼村,能灌溉两百亩旱田,让他负责组织村民勘测路线,下周就得动工。
“太好了!”
南洼村的村长老周正好在麦场,看到公文,激动得首拍手,“俺们村的旱田年年靠天吃饭,有了支渠,以后再也不用愁浇水了!”
可没等大家高兴多久,老周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搓着手说:“沈小哥,有个事俺得跟你说——新支渠要占周地主家的半亩地,俺昨天去跟他说,他说要五十两银子补偿,不然不让修,俺们村哪拿得出这么多银子啊!”
沈文心里一沉——周地主上次修主渠时就漫天要价,后来是他算了笔“修渠后亩产多两成,一年多收的粮抵三年补偿”
的账,才让周地主松口,这次又来这一套。
周围的村民也炸了锅,狗蛋攥着拳头说:“这周地主太贪心了!
半亩地哪值五十两,俺们村的地一亩才十两!”
虎子也跟着说:“不行俺们去找他理论,让他别欺负人!”
李伯皱着眉,把账本往桌上一放:“理论怕是没用,周地主认钱不认理。
上次要不是沈小哥算的账,他也不会松口。”
沈文摸了摸怀里的算盘,心里盘算着——南洼村的旱田修了支渠后,亩产至少能从两石涨到三石半,周地主家的半亩地要是种麦,一年能多收七斗,按市价算,两年就能回本,五十两银子根本就是狮子大开口。
可要是协商不成,改路线的话,得多修三里地,不仅要多花银子,还会耽误雨季前的浇地时间,南洼村的旱田今年还是没指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