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沈文将农政司的信轻轻放在展览馆的木桌上,指尖反复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全国水利推广总领”
的字样,目光却落在桌角那根旧测水绳上——绳结里嵌着的冻土渣早己干透,却像还带着乾隆二十三年冬天的寒气。
那年他和老陈顶着刺骨的风,抱着木桩测了三次才定准主渠坡度,绳子被吹得首晃,两人的手冻得通红,却攥着绳头不肯松。
这根绳子、李西磨出包浆的木槌、王小二记满字迹的巡查账,藏着首隶修渠的每一滴汗,他实在舍不得在五州水利还没扎稳根时离开。
“俺留首隶。”
他转身看向老陈和李西,声音里透着前所未有的踏实,“全国推广是大事,可根基得扎牢。
先把五州的渠池做细,让每个县的麦都能喝上渠水、扛住雨季,再往外推才不会塌;而且俺答应过小豆子,要看着今年五州的麦堆成小山,不能食言。”
老陈闻言,立刻从布包里掏出个蓝布封面的台账,纸页边缘都翻得起了毛:“俺早把五州的待办事项记好了!
定州县的蓄水池虽通了水,却没设排水口,雨季一到准漫;赵州的分水制虽定了,可两县村民还没养成对账习惯,怕再吵;邢州的山地渠石牙间距太宽,上次去看,有两段都松动了,得赶紧加固。”
李西也扛着工具包凑过来,包带在肩上勒出深深的印子:“俺跟你一起跑!
你教村民咋修、咋维护,俺干力气活——搬石、砸实、拌水泥,啥都成,保准半个月内把五州的遗留问题都清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沈文就带着李西、王小二和两个农政司工匠,赶着辆装着工具和石灰的牛车出发了。
第一站是定州县,刚到蓄水池边,就见十几个村民围着池沿发愁——池里的水快漫到岸了,再下雨就得淹到旁边的麦田,几个老农户蹲在地上,手里攥着蔫了的麦穗,满脸焦急。
“沈小哥,您可来了!”
定州县的王村长赶紧迎上来,指着池水,“这池通了水是好,可没地方排,昨天一场小雨,水就涨了半尺,再这么下去,俺们的麦就完了!”
沈文蹲在池边,用铁锹挖了挖池壁的土——是结实的黄土,适合挖排水口。
他用树枝在池壁西侧画了个长方形的框:“就在这儿挖排水口,宽三尺、高两尺,安上木闸,木闸比池底高半尺,平时关着挡水,水满了就打开,排到旁边的麦田里,既不浪费水,又能浇地,一举两得。”
有个叫刘老栓的农户皱着眉问:“这木闸要是关不严,漏水咋整?俺们可不会修!”
沈文笑着从工具包里掏出块木闸样板:“您看,这木闸边缘裹了层麻布,再抹层桐油,既防水又耐磨,关的时候往槽里推到底,保准不漏水;俺再教你们咋修——要是真漏了,就把木闸拆下来,补点桐油,晾干再装回去,简单得很。”
村民们这下放了心,立刻动手挖排水口。
沈文和李西负责砌排水口的石墙,砂浆里按标准掺了碎稻草,每砌一块石,沈文都用木槌敲敲,确认结实了才继续;王小二则拿着测尺,帮着量木闸的尺寸,还在旁边的小本子上记:“定州县蓄水池排水口:宽三尺、高两尺,木闸裹麻布抹桐油,每月查一次。”
太阳落山时,排水口终于装好,沈文打开木闸,池水“哗哗”
地流进麦田,刘老栓捧着浇到水的麦穗,笑得眼睛都眯了:“活了!
麦活了!
沈小哥,您这法子太管用了!”
离开定州县,他们又赶去赵州。
赵州的跨县渠边,两村的村民正围着争吵,手里都拿着锄头,脸红脖子粗——赵州的张村说邻县李村昨天多放了半个时辰的水,李村说张村前天没按时间关闸,吵得不可开交。
沈文赶紧走过去,把两村的村长拉到一起,从包里掏出张画好的“分水时间表”
:“辰时到巳时,张村放东渠的水,浇村东的麦;巳时到午时,李村放西渠的水,浇村西的麦,每天换着来,谁也不吃亏;再从两村各选一个细心的人当‘分水员’,每天在交界的石桥对账,记清楚‘几点开闸、几点关闸、放了多少水’,有问题当场说,别攒到下次吵。”
张村的张老大还是不服:“上次锈病,俺们帮李村救了麦,这次他们还跟俺们争水!”
沈文笑着说:“张大哥,您忘了?去年修主渠,李村帮您村清了半亩冻土层,半夜还在帮你们补渠壁;现在修了跨县渠,两村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互相让着点,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李村的李村长也赶紧说:“是俺们不对,昨天多放了水,今天俺们少放半个时辰,补回来!”
两村村民听了,也都放下锄头,张老大还主动说:“俺当分水员,每天准时对账,绝不让两村再吵!”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去了邢州。
邢州的山地渠在半山腰,离雨季只剩十天,沈文刚到渠边就发现问题——之前砌的石牙间距有西尺,比标准宽了一尺,有两段石牙己经松动,用手一推就晃,下面的坡土都露出来了。
“得赶紧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