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紫禁城午门外的石狮子沾着晨露,透着威严。
沈策攥着怀中的新粮政方案,指尖把泛黄的纸角捏出细纹——那纸上的每一条、每一款,都掺着西北粮营的实操血汗,从草木灰防潮的用量到分段押运的兵卒配置,没半分虚话套话。
“传沈策觐见——”
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晨雾,沈策深吸一口气,理了理身上洗得发白的官服,跟着引路太监踏进太和殿。
殿内烛火通明,鎏金梁柱上的龙纹在光下栩栩如生,康熙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眼神锐利如鹰,扫过他时带着审视;下方站着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几位大臣,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身上,有好奇,有轻视,也有探究。
“臣沈策,叩见皇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沈策撩袍跪地,声音平稳得没一丝颤——他知道,此刻越是镇定,越能显露出在粮营摸爬滚打练出的实干底气,空话套话在这殿里没用。
康熙抬手,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了敲:“平身。
朕听刘爱卿说,你在西北粮营把快发霉的粮救了大半,还把运粮损耗从三成压到了一成?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别跟朕来那些书本上的虚话。”
沈策起身,垂手站在殿中,字字都沾着粮囤的烟火气:“回皇上,臣刚到粮营时,粮仓里两囤糙米都发了霉,管粮官只知克扣,不懂护粮。
臣用的是祖传《军粮考》里的老法子:先把霉粮挑出来,好粮晒透,再在粮囤底层铺三尺厚的草木灰——那草木灰得是晒干的豆秸烧的,吸潮最管用;粮囤要垫高两尺,底下用青石板垫着,防地面返潮;每日正午开仓通风半个时辰,哪怕刮风也得开,就怕潮气闷在里面。
这么折腾三个月,粮仓霉变率降了九成,光救回来的粮就够三百兵吃一个月。”
他顿了顿,又说运粮的事:“之前运粮总被袭扰,损耗大。
臣把运粮队拆成三队,头队带两成虚粮走大路,引开劫粮的;二队、三队带八成实粮走隐蔽小道,错开半个时辰出发;沿途每五十里设个巡检站,站里留十个兵卒,见着运粮队的信号就出来接应。
上个月送冬衣那趟,就靠这法子躲开了黑风寨的劫道,损耗只占了九成八。”
“哼,不过是些护粮的小伎俩。”
户部尚书突然开口,他穿着绣着仙鹤的官服,语气里带着不屑,“管一个粮营容易,可要推行全国粮政,涉及各省漕运、地方官配合,可比这复杂十倍百倍,你这点经验怕是不够用。”
沈策早料到会有质疑,从怀中掏出叠得整齐的方案,双手高高举起:“臣不敢说经验足够,但己将粮营实操的法子整理成《西北新粮政三策》,里面写的都是能落地的实在事,请皇上过目。”
太监快步上前,接过方案呈给康熙。
康熙翻开纸页,指尖划过沈策工整的字迹,眉头渐渐从紧锁舒展开来。
方案里没半句“统筹全局”
“优化体系”
的空词,全是具体到步骤的办法:
一是“省设常平仓”
,每省选三处交通要地建粮库——比如陕西选在西安、凤翔、榆林,甘肃选在兰州、张掖、酒泉——丰年时按市价购粮三成囤着,粮商敢抬价就开仓放粮;粮库的墙要砌三尺厚的青砖,屋顶铺两层油毡,防漏防潮,还得配五个懂储粮的老兵,专门管粮囤检查。
二是“分段押运制”
,把全国漕运分成十段,每段设个巡检司,配五十名兵卒、十艘快船,运粮船过段时要登记粮数,到下一段再核对,损耗超一成,巡检司的官就得受罚;遇到袭扰,快船能追,兵卒能打,还能发信号叫附近守军支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