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老农眼眶一红,握着沈策的手不肯放。
处理完粮库,就到了借粮回收。
沈策让人在各村设了“还粮点”
,还粮不用跑远路,登记、称重、入囤一条龙。
在庆阳李家村的还粮点,一个穿补丁衣服的寡妇抱着粮袋来还,却红着眼眶说:“沈大人,俺家娃得了风寒,抓药花了不少钱,实在凑不齐那三成的利息,能不能宽限几天?”
沈策看她怀里的娃小脸通红,还在咳嗽,又看到她手里攥着没织完的粗布,心里有了主意:“利息不用还了,你织十匹粮袋布,每匹三尺长,送过来抵利息,布织得好,我还能给你算工钱,够给娃抓药的。”
寡妇激动得连连道谢,抱着娃就往家跑,说要赶紧织布。
流民安置是最费心思的。
之前跟着运粮的五十多个流民,有的想回村种地,有的想留在粮库做工。
沈策跟各地地主商量,给回村的流民租地——免半年租金,还送良种;想做工的流民,按“一人一岗”
安排:年轻力壮的扛粮、晒粮,每月给三十斤粮、两百个铜板;老人妇女帮忙筛粮、缝粮袋,每月给二十斤粮、一百五十个铜板。
流民老陈之前帮着探路,手脚麻利,还懂黄河水性,沈策让他管张掖粮库的护粮队,教新队员辨水色、识暗礁、防劫粮。
老陈第一次带队护粮回来,兴奋地跟沈策说:“俺们遇到了小股流寇,按您教的‘虚虚实实’的法子,假装粮船里装的是实粮,其实是空船,把他们引到巡检站的埋伏圈里,全抓了!”
沈策拍着他的肩膀笑:“好样的,没白教你。”
最后是《西北粮政守则》的落实。
沈策把在粮营的经验、在西北的实操,整理成一本薄薄的册子,里面写着“粮库钥匙双人管”
“每月初一查粮囤(看受潮、防虫、鼠害)”
“每季度报损耗(超一成追责)”
“借粮必登记(写清姓名、数量、还粮时间)”
,印了五十本,发给各地粮官和粮库负责人。
他还在兰州开了个“粮政课”
,每天下午给他们讲课,教他们怎么记粮账(收入用红笔、支出用黑笔,每笔都要附凭证)、怎么查粮囤隐患(手摸、鼻闻、眼看,受潮的粮会发黏、有霉味,虫蛀的粮会有虫屎)。
一开始有个粮官嫌麻烦,说“以前怎么管现在还怎么管,没必要这么细”
,沈策没跟他争,只是带他去看庆阳塌了的旧粮库,指着朽坏的梁木说:“以前的法子要是管用,这粮库就不会塌,百姓就不会饿肚子。
细一点,是为了少出乱子,让大家都有粮吃。”
粮官红了脸,后来成了最认真学守则的人。
忙了整整半个月,西北的事终于妥当了——粮库加固完,没一处隐患;借粮回收了九成,剩下的用做工、织布抵了;流民都有了去处,有的种地,有的做工,没人再饿肚子;《西北粮政守则》也落实到了人,每个粮官都能背出几条关键条款。
沈策站在兰州粮库前,看着满仓的粮食堆得像小山,粮库门口村民们还粮时的笑脸,还有护粮队操练时的号子声,心里终于踏实了。
“该去京城了。”
他对亲兵说,收拾了简单的包袱——里面只装着《西北粮政守则》、粮账副本,还有庆阳老奶奶让孙娃子送来的一小袋新磨的面粉。
那面粉是老奶奶用今年的新麦磨的,筛得细细的,还带着麦香,老奶奶说:“让沈大人尝尝俺们庆阳的新麦,知道俺们没白受您的帮。”
启程那天,兰州知府、粮库的老卒、胡二、老陈都来送他。
老卒捧着一个布包,里面是根磨得光滑的探礁竿,竿子上刻着“黄河漕运”
西个字:“沈大人,这竿子陪俺在黄河上跑了二十年,探暗礁、测水深从没错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