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您带着,路上要是过水路,能用得上。”
沈策接过探礁竿,竿子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是握着西北百姓的心意,他眼眶一热:“谢谢大叔,我一定带着,以后回西北,还跟您一起用它探暗礁。”
快马走了五天,终于到了京城。
刚进城门,就见刘大人的随从穿着官服,站在城门边的茶摊旁张望,一见沈策就跑过来:“沈大人!
可算等着您了!
刘大人在宫门口等您呢,皇上都催了三遍,说想见您,还问西北的粮政到底办得怎么样了。”
沈策跟着随从往皇宫走,路过午门时,抬头看了看那对威严的石狮子——第一次来这里时,他攥着粮政方案的手都在抖,生怕说错一句话;如今再看,心里多了几分从容。
他不是来求官的,是来给皇上汇报西北的粮政,是来接新的任务,不管任务是什么,他都有底气接。
到了太和殿外,刘大人早己在门口等候,一见他就拉着他的手:“沈老弟,你可来了!
皇上看了你的西北粮政奏折,高兴得跟我们说‘总算找着个懂粮务的实干人’!
一会儿面圣,你就把西北的事如实说,别谦虚。”
沈策点头,跟着刘大人走进太和殿。
殿内烛火通明,康熙正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本奏折,正是他写的西北粮政汇报。
见沈策进来,康熙放下奏折,笑着说:“沈策,你总算来了!
朕等你好几天了。
你的奏折,朕一字一句都看了,西北粮库加固、借粮回收、流民安置,还有那个《西北粮政守则》,都做得好!
百姓有粮吃,士兵不缺粮,你立了大功!”
沈策跪地行礼,声音平稳:“臣只是做了该做的。
西北能稳住,多亏了当地的官民——知府帮着抓内鬼、建粮库,粮库老卒教护粮队辨隐患,百姓主动还粮、帮着守粮囤,还有朝廷的支持,臣只是把大家的力气往一处使。”
“不骄不躁,不贪功,这才是干实事的样子。”
康熙让他平身,又往前探了探身子,语气严肃了些,“朕找你回来,是有件大事交给你。
南方最近闹粮荒,江苏的粮价涨了三倍,百姓买不起粮,有的都开始吃树皮;浙江的粮商囤了百万石粮,故意不卖,等着涨价;地方官去查,还被粮商的人打了回来。
朕想让你去南方,主持赈灾放粮,把粮价压下来,再把你的西北粮政法子推广过去,解决粮荒。”
沈策心里一紧——南方比西北潮湿,储粮得改法子(草木灰得混合石灰,防潮效果才好);粮商囤粮比漕运帮劫粮更难对付,得查囤粮的窝点,还得让粮商主动开仓;赈灾放粮得防着有人冒领,这些都是硬仗。
可没等他应下,康熙又说:“当然,你也有另一个选择。
留在京城,任户部侍郎,管全国的粮政——把你的西北法子推广到各省,制定全国的粮政制度,不用去地方受苦。
你在西北辛苦了这么久,留在京城也能歇一歇,还能常跟朕商量粮政的事。”
刘大人站在旁边,悄悄给沈策使了个眼色——户部侍郎是从二品京官,有权有地位,不用再风吹日晒跑水路,比去南方赈灾轻松多了,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
沈策低头沉默了片刻——去南方,能立刻看到百姓吃到粮的笑脸,能亲手解决粮荒,可只能救南方一省;留在京城,能从根上制定全国的粮政制度,让西北的法子在江苏、浙江、西川都落地,能救更多地方的百姓,可看不到眼前的成效,还得跟户部的老官打交道,推行制度会更难。
他想起庆阳老奶奶送的那袋面粉,想起兰州粮库前还粮的村民,想起南方吃树皮的百姓,心里渐渐有了权衡。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
】A.去南方主持赈灾,推广西北粮政B.留京城任户部侍郎,管全国粮政——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