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这也不仅仅证明了古代‘只,亦二字的韵母近同,同时根据古代典籍记录的反切资料,也证明出‘石的中古读音。”
“我们只需要将soeng的声母和jik的韵母进行的组合,读出来的音就是sik,这个读法和粤语的‘石’的读法也完全一致,而类似普通话的色。”
“这就完全可以从古代韵书和方言里的古语留存推导出‘石”
字在古代的读音了,而后渐渐讹化成了现在普通话里shi的读音。”
“因此在古籍当中,这个字正式的读法其实就只有一个读音,换到现在的普通话里,如果我们读的是古籍,那这个字的正式的读法,自然就应该是shi,而不是dan了。”
“那为啥又会有这么多人读成dan呢?”
“这就涉及到古代文字的另外一个问题了,假借字,”
周至笑道:“就是人们时常会用一些简单的,通俗的,或者简化的汉字,来代替复杂的汉字。”
“这个现象普遍性地出现在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文字的传播开始世俗化,市井里识字的人多了起来,也有了使用文字的需求,但是囿于知识水平,他们很多人只能书写一些简单的文字。”
周至笑道:“这样的做法,在宋代张择
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这种描写市井生活的绘画上,都能够看到。”
“石在古代就是一个重量单位,比如汉代太守以上的高级官员,都叫做‘两千石,一石等于十斗。
先秦时期一石为固定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汉代约合六十,至宋代与斛的换算关系发生调整,变成了以体积计量粮食多少的关
系,形成一石等于两斛,十斗,并衍生出斗、升、合等细分单位。
“而宋代以后,一石一百二十斤,刚好是两箩筐粮食,而两个箩筐的稻谷,在当时江淮漕运地区就称作一担。”
“诶,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石和一担,就变成了当时人认知中一个相同的概念。”
“因此到了后来,大家就在书写的时候,习惯用笔画简单的‘石’,而在说话的时候,则习惯用俗称的“担”
,再发展到了后来,“石”
就成了担”
的假借字,再进一步发展,‘石’在近现代汉语,就成了一个多音字了。”
“也就是说,如果是明朝以后的书籍,用来表示重量的时候,我就读dan,而在明代以前的书籍中,用来表示重量的时候,我就读shi?”
“哈哈哈哈……………”
周至笑得不行了:“也不是这个意思了,如果让我个人来提倡的话,那就该把‘石’取消多音字的读法,就读成shi就好,因为这才是正字正音,绝对不会有错。”
“如果在明代以后的书籍,那也得是记录俗字用法的时候,比如在小说和古人记录生活的笔记里,乃至民国的书记报纸当中,用作重量单位的用法时,则读两个音都没问题。”
“的确,好像这样才比较严谨。”
沙马日聪是老师,对于周至的严谨表示佩服:“这个好像还可以给学校的语文老师说一说,让他跟同学们讲讲。”
“现在你们知道我博士论文是干什么的了吧?”
周至说道:“就和推定‘石‘这个字的古代读音相类似的方法,利用古代书籍记载和现代方言古语遗存,结合起来推拟出每个字在古时候的发音,纠正现在研究古代声韵的一些跑偏
了的现象。”
“什么跑偏了的现象?”
“嗯......就好比老杨刚刚说的,“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