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林昭曾躺在医院病床上,虚弱地说,“它是你心里最真实的东西跑出来找世界的模样。”
接下来三天,池野带着孩子们做了个实验:每人选一种颜色,代表自己最喜欢的情绪,然后用手势编一段“色彩旋律”
。
最后,他们把这些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名为《七色风》的手语交响诗。
当十二个孩子站在操场上同步演绎时,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手臂如枝条般舒展,指尖划破空气,仿佛真的有音符从掌心飞出。
视频被悄悄传上网后,NHK纪录片团队连夜赶了过来。
摄影师小舟扛着机器跟拍了整整两天,她说:“我拍过战争、灾难、庆典,但从没见过这么安静的力量。”
而池野知道,这只是开始。
一周后,他联系了国内顶尖的振动感知技术研发团队,邀请他们为听障儿童定制一套“触觉音乐系统”
??通过地板、座椅和手套中的微型震动装置,将不同频率的声音转化为可感知的脉冲信号。
同时,他还与中央音乐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请来三位专攻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授组成顾问团。
与此同时,“声屿计划”
线上平台迎来了第十五万注册用户。
一位来自加沙地带的女孩上传了一段视频:她在废墟中捡到一把残破的乌德琴(Oud),修好之后弹奏了一首自创曲目,配文写着:“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还有家,但我知道我的手指还记得怎么爱这个世界。”
这段视频被池野亲自转发,并附言:“请所有参与‘共创项目’的音乐人,为她写一段副歌。
我们要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弹。”
响应者超过八千人。
最终,由一名叙利亚流亡作曲家、一名巴西街头鼓手和一名芬兰电子音乐人共同完成的编曲版本脱颖而出。
池野亲自录制了中文旁白,做成纪录片短片《远方的回音》,发布当日播放量突破两亿。
舆论风向彻底扭转。
曾经质疑他是“作秀”
的自媒体纷纷删文道歉。
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一个顶流的转身》中评价道:“当流量成为枷锁,有人选择挣脱;当光环遮蔽真相,有人选择照亮角落。
池野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可能。”
但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回到北京后,他把自己关在录音室整整七天。
不吃外卖,不接电话,每天只靠黑咖啡和压缩饼干撑着。
李砚进去送资料时吓了一跳:墙上贴满了便签纸,每张都写着一句歌词碎片或旋律构思;地上堆着十几本笔记,记录着云南孩子的手势节奏、山区夜晚的虫鸣频谱、雪落屋檐的延时采样……
“你在搞什么?”
李砚问。
“我在写新专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