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神州C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军说。
确切的消息传来——DRO-AB双星组合体被“甩”
入远地点仅13.4万公里的“绝望轨道”
——远低于预先设计的29.2万公里。
“就像眼看着风筝断线,手里却还攥着最后的希望。”
戴军说。
“折翼苍鹰”
问题接踵而至。
地面测控数据显示,重达581公斤的双星组合体以每秒超过200度的速度疯狂翻滚。
“这相当于每1.8秒‘翻一次跟头’,离心力足以将玄阳翼像纸片般撕碎,常规大卫星每秒转几十度就可能散架。”
眼前最重要且紧急的问题,就是让卫星“稳”
下来。
2023年4月14日0时前后,来自地面的“救援”
开始了。
77岁的工程顾问、C国科学院院士逸佟,工程总师林虚开、工程副总指挥振强及一干高级航天学专家,会同卫星系统、载荷系统和测控系统,成立应急飞控小组。
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卫星的命运。
很快,小组给出应急处置措施:通过紧急上注指令、修改参数阈值等操作,交替使用双星组合体的发动机喷气消除旋转。
飞控团队用“每条指令发三遍”
的土办法,试图让卫星“停转”
。
“当时的发令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飞控主管调度旭宇事后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14日凌晨3时前后。
“DRO-B卫星姿控发动机成功点火。”
20分钟后,双星组合体成功“消旋”
。
地月大救援的第一关,过了。
“玄阳翼异常!”
新危机显现。
地面站遥测数据显示:DRO-A卫星的玄阳翼无法锁定,DRO-B卫星的太阳翼则完全“脱臼”
。
玄阳翼是卫星的动力源,其异常会导致电力告急,卫星随时可能因能源耗尽沦为太空垃圾。
“庆幸的是,玄阳翼发电正常。”
张军说道。
飞控团队紧急开展了一系列操作:注入姿态控制指令,通过反复调整对日姿态、平衡蓄电池充放电……最终让“受伤”
的玄阳翼“追光充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