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他在一片草原上坐着,身边围着好多孩子,都在唱歌。
他看见我,笑着说:‘现在轮到你们当拾音人了。
’”
还吴吴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轻声道:“他没骗你。”
艾山江离开后,她打开录音盒,接入分析仪。
当第一声鹰骨哨响起时,整个房间仿佛被风吹透。
那声音不像笛,也不像箫,而像是某种远古生物在雪山之巅发出的呜咽,带着强烈的金属震颤与不规则的滑音。
她逐帧拉慢波形图,竟在第三小节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谐波结构??频率恰好与《春信》主旋律的第五度形成共振。
“这不是模仿……”
她喃喃自语,“这是传承。”
原来早在几十年前,这首曲子就已经以另一种形态,在帕米尔高原的风中悄然流传。
或许祁东悍当年吹出的第一个音符,曾随战地电报的杂音飘过边境,落入某个游牧民族孩童的梦里;又或许林素云当年埋下的磁带,其振动频率无意间契合了某些古老仪式中的诵唱节奏。
声音的记忆,比人类的文字更长久,也更隐秘。
当天下午,她召集团队召开远程会议,连线点包括新加坡、巴黎、河内三地的研究员。
屏幕上,各国专家围绕“鹰骨哨谐波现象”
展开激烈讨论。
有人提出这是巧合,有人则坚信存在一种跨文化的“声学原型”
。
最后,越南的阮氏芳发言:“我们知道,《春信》最初只有十二个小节。
但现在,全世界加起来已有三千多种变体。
也许根本不存在‘原版’,存在的只是每一次真诚的回应。”
还吴吴听着,缓缓闭上眼。
会议结束后,她独自走到纪念馆地下室,那里存放着所有未公开的原始录音。
她在编号D-的抽屉前驻足良久,终于抽出一卷老旧磁带??标签上写着:“1982.4.5,麻栗坡前线慰问演出,林素云独奏(未剪辑版)”
。
这是母亲最后一次公开演奏的完整记录。
以往她只敢听开头三十秒,因为紧接着便是那段著名的“啜泣式呼吸”
,之后音乐中断,观众席传来低语与啜泣。
她一直不敢面对那个瞬间:母亲为何突然停顿?是身体不适?还是情绪崩溃?
今天,她按下播放键。
笛声清亮地流淌出来,是《春信》的初始版本,节奏平稳,情感克制。
直到第二段转调处,一声极轻微的咳嗽打破连贯性。
接着,是一段漫长的静默??约七秒钟。
然后,林素云重新吹起,但这一次,旋律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