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又过了半小时,小宝的清鼻涕果然少了,体温也稳定在37.2℃。
张专家看着体温计,又看了看围过来学按风池穴的村民,终于放下了架子:“你说得对,基层需要的是‘能落地的方法’,我之前太执着理论了。”
他翻开《中医儿科学》,在“儿童流感辨证”
那页补充:“基层可简化辨证,发热伴咽痛用蒲公英,发热伴清鼻涕加苏叶,配合穴位按摩,快速缓解症状。”
接下来的半个月,张专家成了王雪的“理论搭档”
。
王雪负责写实操细节:在“草药识别”
章节加了“盲测流程图”
,标清“看锯齿、捏白汁、闻气味”
三步;在“剂量换算”
章节附了“陶瓷勺、搪瓷勺剂量对应表”
,甚至画了不同勺子的示意图;在“穴位急救”
章节,用彩色笔画出儿童穴位深浅——3岁以下用虚线,3-6岁用实线,一目了然。
张专家则补充理论支撑:在每个实操方法后面加“中医原理”
,比如“大椎穴退热是因为它是诸阳之会,能调节阳气”
;还加入“西医佐证”
,比如“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
,让教材既有“地气”
又有“底气”
。
教材初稿完成那天,王雪刚想松口气,手机就响了——是清和县李医生打来的,语气带着急意:“王医生,之前那5个孩子有2个复阳了,体温38.1℃,还说肚子不舒服,我们按教材初稿的方法加了黄芪,却没效果,怎么办?”
王雪心里一紧,立刻翻开教材初稿——“儿童复阳加黄芪3g”
,没考虑到清和县的孩子最近吃了太多寒凉水果,脾胃虚弱,黄芪补气却碍脾,所以没效果。
“张老师,咱们得去清和县,教材得改!”
两人立刻开车往清和县赶,路上王雪修改初稿:“儿童复阳若伴腹胀、便溏,加陈皮2g,理气健脾,再配合按足三里穴。”
张专家在旁边补充理论:“陈皮能理气,解决黄芪‘碍脾’的问题,符合‘补气不滞气’的中医原则。”
到了清和县,王雪按修改后的方法给孩子用药、按足三里穴。
两小时后,孩子的腹胀缓解,体温也降到37.6℃。
李医生拿着修改后的教材页,激动地说:“这样才好用!
之前没考虑到孩子脾胃弱,现在加了陈皮,再也不怕没效果了!”
教材终稿完成时,省卫健委传来消息:要印刷1000本,发往全省基层卫生院。
但王雪却犹豫了——清和县的情况让她意识到,不同地区的孩子体质不同(比如山区孩子脾胃弱,平原孩子易上火),教材可能需要“地域版”
。
是先印刷通用版,后续再出地域补充册;还是先在山区、平原各选10个试点,根据反馈修改后再批量印刷?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
】A.先印通用版,后续出地域补充册B.先试点修改,再批量印刷——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