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先试点修改!
通用版怕适配不了各地体质,反而耽误事!”
王雪把教材初稿拍在桌上,指尖划过“地域差异记录”
——杨村孩子常年吃粗粮,脾胃偏虚;临水县是水乡,孩子多湿气重,咳嗽总带痰;平原地区的孩子爱吃零食,易上火。
这三类体质用同一套方案,效果肯定打折扣。
张专家这次没反驳,反而翻出《中医体质学》:“我支持你!
之前在杨村看到孩子喝黄芪水腹胀,就该考虑地域适配。
咱们选三个典型试点:杨村(山区,脾虚型)、临水县(水乡,痰湿型)、清和县(平原,易上火型),各找20个孩子试方案,收集反馈再改。”
刘主任很快批了试点经费,王雪和张专家立刻分头行动——王雪去杨村和临水县,负责调整配方和实操;张专家去清和县,负责记录数据和理论佐证。
车子刚进杨村,老吴就带着几个村民迎上来,手里攥着个小本子:“王医生,最近有5个孩子感冒,按通用版加了3g黄芪,还是腹胀,你看咋整?”
王雪跟着老吴去看孩子,4岁的小雨正趴在炕上,手捂肚子,小脸蜡黄。
她摸了摸孩子的舌苔——白腻,是脾虚的典型症状。
“把黄芪减到2g,加2g陈皮,陈皮要后下,煮3分钟就行,既能补气又不碍脾。”
老吴立刻按方煎药,小雨喝了半碗,没一会儿就坐起来说:“肚子不胀了!”
王雪又教小雨妈妈按足三里穴:“每天按5分钟,能帮孩子健脾胃,以后少腹胀。”
她在教材初稿上标注:“山区脾虚儿童:黄芪2g+陈皮2g,足三里穴按摩辅助”
,还画了个小小的陈皮图案,方便村医记。
处理完杨村的事,王雪马不停蹄赶去临水县。
临水县西面环水,空气里都带着潮气,县医院的陈医生正愁眉苦脸:“有8个孩子感冒,总咳白痰,按通用版用蒲公英,痰反而更多了。”
王雪去病房看孩子,5岁的阿明正咳得厉害,吐出来的痰白乎乎的,像泡沫。
她拿出听诊器,听孩子的肺部——有湿啰音,是痰湿阻肺。
“加3g茯苓,茯苓能祛湿化痰,跟蒲公英一起煎,蒲公英减到4g,别太寒凉伤脾。”
她还教陈医生按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这个穴位是化痰要穴,每天按两次,每次3分钟,痰会少很多。”
陈医生立刻试了试,阿明按完没一会儿,就咳出一口浓痰,咳嗽明显轻了。
王雪在教材上补充:“水乡痰湿儿童:蒲公英4g+茯苓3g,丰隆穴按摩辅助”
,旁边画了个水滴图案,代表湿气。
另一边,张专家在清和县也有新发现——平原孩子爱吃辣条、薯片,感冒时多伴咽痛、黄痰,是上火症状。
他把蒲公英加至5g,加1g薄荷,薄荷后下,清热利咽效果更好。
他在数据表里记录:“清和县20例儿童,用调整方案后,咽痛缓解时间比通用版快1小时,黄痰减少率80%。”
一周后,三个试点的反馈都汇总到王雪手里——杨村5个孩子全部康复,腹胀率从100%降到0;临水县8个孩子痰量减少,肺部湿啰音消失;清和县20例儿童退热时间平均缩短0.8小时。
张专家拿着数据,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地域调整效果这么好!
之前我总觉得理论重要,现在才知道,贴合实际的理论才有用。”
王雪立刻根据反馈修改教材,分成“山区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