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就像这样,薄薄一层就行!”
他边抹边说,“灰糊太厚会压弯麦叶,影响光合作用;太薄又粘不住蚜虫,得刚好裹住叶背!”
村民们跟着学,有的蹲在地上抹矮麦,有的踮着脚抹高麦,还有的帮着递灰糊,田埂上满是“小心点”
“别漏了这片”
的叮嘱声。
太阳快落山时,李家村的三亩麦田终于都抹上了灰糊。
沈文让人在麦田西周再撒了圈草木灰,又插了几束晒干的艾草:“草木灰能挡住外面的蚜虫爬进来,艾草的味道能驱蚜虫,明天一早再抹一次灰糊,就能彻底治住!”
李老栓拉着沈文的手,非要留他吃饭:“俺家老婆子煮了粟米饭,还炖了个鸡蛋,你吃了再走,不然赶路饿肚子!”
沈文推辞不过,坐在李家的土坯房里,吃着喷香的粟米饭,听李老栓说今年麦收后想种点蔬菜,有了渠水,肯定能有好收成,心里满是踏实。
吃完晚饭,沈文立刻骑马往回赶。
天刚黑透,县衙的窗户就透出暖黄的灯光——老陈和王小二正趴在桌上整理资料,桌上堆着厚厚的测水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捆着,红色捆的是试渠数据,蓝色捆的是坝体修补记录;李西果然把刘文书和张文书请来了,两人坐在桌角,手里握着炭笔,正飞快地抄录施工手册,宣纸上的字迹工整清晰,时不时还停下来揉一揉发酸的手腕。
“沈小哥,你可回来了!”
老陈抬起头,眼里满是红血丝,手里拿着张草图,“俺把主渠的进水口、溢洪口、蓄水池的位置都标在草图上了,你看看能不能用!”
沈文走过去,接过草图——上面用炭笔仔细画着主渠的路线,每段的长度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哪里有石头、哪里是冻土都用小符号标注了。
“能用!”
他笑着说,“俺就在这基础上画总图,再补上支流的路线就行!”
沈文立刻坐下,铺好空白宣纸,拿起炭笔开始画。
先画西河进水口,闸门的高度、宽度都按实际尺寸缩小标注;再画主渠,从进水口到北岗村、东河村、南洼村,每段的坡度都用小数字标在旁边;最后画支流,每个村的支流入口都画个小圆圈,标注“供XX村XX亩地”
。
炭笔在宣纸上“沙沙”
作响,偶尔写错了,就用一块湿抹布轻轻擦掉,重新画。
王婶端着夜宵过来,是一碗热粥和两个烤红薯:“快喝点粥暖暖身子,红薯是俺刚烤的,甜得很!
你这熬坏了身子,明天咋给官员们讲课?”
沈文接过粥,边喝边说:“没事,俺年轻,熬一夜没事!”
刘文书抄完一页手册,递过来让沈文核对:“沈小哥,你看看这页‘土水泥配制步骤’对不对,俺按你说的‘石灰粉1份、黏土2份、草木灰1份,加温水揉成团’写的!”
沈文逐字核对,手指点在“试渠时水位降速不超过两寸”
那行,突然皱起眉——他记得试渠那天下午刮了阵大风,有段时间水位降了两寸半,当时记录在测水本上了,要是手册上写“不超过两寸”
,其他州县的官员按这个标准试渠,可能会误判隐患。
“老陈,你把试渠那天的测水本找出来!”
沈文喊,老陈立刻从红色捆的记录里翻出一本,递了过来——上面果然写着“未时三刻,大风,水位降速两寸半,属正常范围”
,旁边还有当时的天气备注。
“这里得改!”
沈文指着手册上的那句话,“得加上‘若遇大风、雨天,水位降速可放宽至两寸半,需结合天气判断’,不然会误导人!”
刘文书皱了皱眉:“可这页己经抄完了,要是重新抄,俺和张文书得再熬一个时辰,怕是撑不住……”
张文书也点点头:“俺们己经抄了三个时辰,手腕都酸了,要是能在原页改,能省不少时间!”
沈文看着桌上的手册,又看了看刘文书和张文书疲惫的脸——重新抄录确实费时间,可要是只在原页用红笔改,字迹可能不够清晰,官员们看的时候容易忽略;要是不改,数据不准确,其他州县按错的标准施工,可能会出大问题。
他摸了摸怀里的测水本,上面的记录是当时亲手写的,每一个数据都关系着修渠的安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