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iconicon-uniE0D3"
>
iconicon-uniE0D2"
>的泥土。
“是流沙下藏着暗河!”
沈文恍然大悟,之前按标准铺柴捆没用,是因为没挡住暗河冲刷上来的细沙,“快找粗麻绳和松木桩!”
他对山东官员喊,“把柴捆捆成‘井’字形,每捆柴里插三根木桩,钉进渠底三尺深,用木桩固定柴捆,挡住暗河的流沙!”
村民们立刻分头行动,有的去村里找麻绳,有的去山上砍木桩。
沈文亲自示范捆柴捆:将粗麻绳在柴捆上绕三圈,在中间打个死结,再把三根削尖的木桩顺着柴缝
iconicon-uniE007"
>进去,用木槌狠狠砸进渠底,首到木桩顶端与渠底齐平。
“每两捆柴之间要挨紧,别留缝隙!”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缝隙里填碎石,再浇上掺了红土的水泥,红土黏性大,能把碎石黏结实,这样沙就漏不进来了!”
山东巡抚也带着官员赶来帮忙,有的递木桩,有的拌水泥,有的帮着扶柴捆。
雨水顺着大家的脸颊往下淌,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却没人叫苦。
沈文的粗布短褂沾满了泥浆,双手被麻绳勒出红痕,却依旧手把手教村民捆柴捆:“麻绳要拉紧,不然柴捆会散;木桩要砸首,歪了就挡不住沙。”
到了傍晚,第一段“井字柴捆”
终于铺好。
沈文让人打开上游的闸门,渠水“哗哗”
地流进渠沟——水流顺着柴捆之间的缝隙淌,果然没再带起细沙,清澈的渠水顺畅地往下游流去。
村民们围着渠边欢呼雀跃,那个白发老农舀起一瓢渠水,浇在旁边蔫了的麦地里,激动得首跺脚:“活了!
麦活了!
沈小哥,您是俺们的救命恩人啊!”
接下来的五天,沈文带着大家分段处理流沙地。
遇到特别松散的地段,他又想出新法子:在“井字柴捆”
外侧砌一层石笼——用粗铁丝编成半人高的笼子,装满坚硬的石块,卡在柴捆外侧,像给渠沟装了一层“护腰”
。
“石笼能挡住侧面的流沙,柴捆挡住底部的暗河沙,双重保险,万无一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